隐形眼镜的由来:百年升级大战-美瞳商城
seenight美瞳官网
美瞳商城-专注日韩高端美瞳彩色隐形眼镜,八年品牌,值得信赖!>登录 | 注册 | 美瞳品牌 | 写轮眼美瞳 | 硅水凝胶美瞳 | 混血款美瞳 | 自然款美瞳
当前位置: 美瞳网 > 美瞳知识 > 隐形眼镜的由来:百年升级大战
隐形眼镜的由来:百年升级大战
美瞳商城 / 2020-02-21

  隐形眼镜的原理其实很简单:把凹透镜和凸透镜制成薄片,直接覆盖在角膜之上。如果要更准确地描述它,应该把它称为“角膜接触镜”。事实上,在英文里,隐形眼镜就是“接触镜”(contactlens)。这原理听起来并不难,但要操作起来可就不简单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把这些奇怪的东西放在敏感娇弱的眼睛上……

  现代隐形眼镜

  近视的人的屈光系统令光线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远视的人的屈光系统令光线落在视网膜的后方。佩戴上凹透镜或者凸透镜,等于给眼球的屈光系统又加多了一个零件,令光线在调整后能够落到正确的位置。

  梦想从达芬奇开始

  人类关于隐形眼镜的最早描述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那时候,伟大的意大利人达芬奇年约五十岁,一直在祖国待着,为教廷担任军事建筑暨工程师,名声显赫,每天忙着用各种精妙的想法改变人类的艺术史、科技史。

  根据记载,他让一个男人把脸埋进一碗盛满了水的玻璃碗里,那个人之后不仅没有找达芬奇麻烦,反而还感激地说那是他一辈子看得最清晰的时刻。

  达芬奇的手稿

  这个实验令达芬奇十分在意,他很快迷上了这款将人的脑袋往水里按的游戏,并做了许多相关研究,于1508年写出了名为《眼球研究》的文章,还画了一幅重现他试验的画:一个男人的脸浸在装满水的玻璃碗里。当然,这时候的达芬奇并没有意识到这可以和矫正视力联系起来,因为在那个时代,用于矫正视力用的玻璃框架眼镜已经被制作出来了。达芬奇只是通过这个方法研究角膜的屈光作用。后来,角膜接触镜这个伟大的主意很快就被连同达芬奇的其他各种超时代的设计一起被扔到角落了。

  不过大家不用担心,达芬奇这样伟大的人,他的手稿肯定会被后人反复研究的,所以不用担心他的伟大创意会被埋没。

  1636年,一位法国科学家在回顾了达芬奇的工作后写了一篇医学论文,详细地提出了用角膜接触镜以光学方法改善视力的概念,他还制作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接触镜。不过,大家不要抱太大的希望,毕竟当时的技术水平实在是太差了:这是一对充满液体的玻璃管,可以将它们紧紧贴在眼周,以直接接触角膜。管子的末端被精确地打磨成适合使用者的凹透镜或者凸透镜。不过这个设计实在是太不切实际了:使用者根本连眼睛都不能眨。

  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这个科学家叫笛卡尔(Rene Descartes),没错,就是创建了解析几何的那个伟大数学家。在人才济济的近代欧洲,如果一个学霸不掌握好几个领域的核心科技,他都不好意思叫自己科学家。

  笛卡尔画像

  无论是达芬奇,还是笛卡尔,他们的设想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1845年出版的《大都市百科全书》里,赫歇尔爵士(Sir JohnHerschel)作了关于隐形眼镜如何提高视力的注解:制作球形的玻璃,里头涂抹上动物胶质,然后将它贴合在角膜上。这个偏方有没有人试过就不得而知了。

  1887年,一位叫做穆勒(F.E.Muller)的玻璃工人吹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副能够被佩戴到眼球上、并且能够让人忍受(起码使用者可以眨眼了)的隐形眼镜。这种隐形眼镜比现在我们看到的要大得多:它是覆盖到巩膜去的,直径大约是18-21毫米(现代的隐形眼镜直径约13-14毫米)。因为角膜太敏感脆弱了,所以它应该被称作“巩膜接触镜”。大家想想,又大、又硬的玻璃制的隐形眼镜!问你怕不怕!要把它戴进眼睛里,那应该跟上酷刑一样凄惨。而且这种镜片没有经过专业的光学调整,很难满足使用者的视力要求。

  费克医生

  一年之后,1888年,德国生理学家、眼科医生费克(Adolf Gaston Eugen Fick)努力将巩膜接触镜打磨得更加光滑精密。费克是第一个将隐形眼镜用作治疗器具的人:虽然他的本意不是矫正近视和远视。那个时候人们对美的需求没有今天那么大,戴普通的框架眼镜就可以了;费克想要治疗的,是患有“圆锥角膜”疾病的病人。我们正常人的角膜是平滑的、有弧度的,而这种病人的角膜,顾名思义,呈现出向前突出的圆锥形。这严重影响了眼球正常的屈光系统,病人看上去问题不大,视力却很差。费克想要利用这些接触镜将病人呈锥形的角膜压平——费克不仅研究改良了巩膜接触镜的制作工艺,还按顺序在兔子、自己、少量志愿者们的身上做了实验,效果都挺不错。

  不过,尽管费克的巩膜接触镜已经是划时代的突破了,但仍然存在许多缺点:

  一,镜片太大。巩膜接触镜不仅覆盖住了虹膜部分,还遮盖了大部分的白眼球;

  二,它们太硬、太笨重、佩戴不方便,而且因为吹制出来的玻璃镜片不能完全贴合眼球,戴不了几个小时,眼睛就会疼痛难耐;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玻璃材料完全不透气,而角膜是需要直接从空气汲取氧气呼吸的(全透明的角膜里没有血管,无法通过红细胞输送氧)。长此以往佩戴这种镜片,角膜会慢慢膨胀,发生病变,最终甚至可能会致盲。

  正要戴在眼睛上的隐形眼镜

  隐形眼镜的“瘦身”

  很遗憾的是,半个世纪过去了,都没有人获得成功。凶残的玻璃接触镜依旧蛮横霸道地统治着整个世界——谁让人类找不出第二种材料呢。20世纪30年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横空出世——它有一个俗名叫做有机玻璃,实际上是一种人工塑料,与玻璃相比起来,它就像羽毛一样轻盈。几乎是在它诞生的那刻起,人们就想到要用它来制造隐形眼镜了。轻盈的有机玻璃(大家记住,它是塑料不是玻璃)更加舒适,所以很快将玻璃从接触镜王者的宝座上永远地踢了下去。

  1948年迎来了改变世界的发现。美国验光师凯文·托赫(Kevin Tuohy)偶然发现,坑爹啊,接触镜根本就不需要做那么大(18-21毫米)!覆盖住白眼球的部分都可以被剪裁掉,只需要覆盖住角膜部分就行了。

  1950年托赫关于隐形眼镜设计的的笔记

  有些人或许会问,再小一点行不行啊?只覆盖住瞳孔不就可以了么?理论上来说,镜片只要覆盖住光线射入的瞳孔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镜片太小的话,它没办法在眼睛上挂住,眨一下眼它就掉下来了;而且太小的话,取镜片的时候很难避免触碰到娇弱的角膜,容易弄伤眼睛。托赫认为,隐形眼镜的边缘只要超过角膜缘的 1-1.5毫米就可以了,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托赫将隐形眼镜的直径缩小了25%,把它削减到了今天的13-14毫米。

  这个设计简约合理,它直接延长了隐形眼镜的佩戴时间——在此之前,人们每天最多只能戴几个小时,巩膜接触镜被缩小成“角膜接触镜”之后,变得更加轻便,每天可以供舒适地佩戴16个小时。在此之前,隐形眼镜只是某部分人士(比如飞行员)不得已的选择,托赫的改进令隐形眼镜踏出了走向大众的第一步。

  软质透气材料出现

  不过这个时候的隐形眼镜还是硬的,有机玻璃再轻盈也依旧不透气,而且隐形眼镜贵得离奇,那会儿,甚至还出现了一大批针对隐形眼镜的保险公司。假如客户不小心摔碎了隐形眼镜,保险公司会赔偿他们一副新的。

  1959年,两位捷克科学家威特勒(Otto Wichterle)和利姆(Drahoslav Lim)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创造性地设想了一种软质的隐形眼镜。通过实验室里的研究,在四年后,也就是1963年,他们发明了梦想中的材料——聚甲基丙稀酸羟乙酯,或许这个名词对大家来说很陌生,但看不懂也没关系,它就是有机玻璃的升级版——软质的有机玻璃。这种材料既柔软又水润,还有一定的透气功能,戴在眼睛上也不会有异物感,非常舒适。1971年,他们的发明获得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成功上市,迅速获得了消费者的追捧。

  发明软质隐形眼镜的威特勒

  软质隐形眼镜一炮而红了,硬质隐形眼镜是不是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呢?幸运的是,70年代末开始,科学家们发现,在有机玻璃里添加硅、氟等聚合物们能够大大增加镜片的通透性、湿润度。透气的硬质隐形眼镜立即扳回一城:它们现在和软质眼睛一样舒适,而且它们更加牢固、更加精确,矫正效果更好。

  在这场激烈的材料之战中真正退出历史舞台的只有玻璃接触镜。巩膜接触镜都还没消失呢——那就是我们常见的 “美瞳”,其实它们就是一种尺寸较小的软质巩膜接触镜,将周围一圈涂成了黑色,戴上去之后便有了将黑眼珠放大的视觉效果。在恐怖电影里,也有演员会佩戴上超级大的、涂黑的巩膜接触镜,来增加惊悚的气氛。

  各种颜色的美瞳

  软质便宜、硬质精确,软硬两种隐形眼镜牢牢地分割了市场,它们凭借各自的优点在人类心灵的窗口上大放光彩。当大家轻轻将隐形眼镜贴合在眼球上,感受到那点凉意,之后抬头看到清晰的世界时,会不会想起上面这群为之付诸了许多心血的科学家们呢?

QQ客服


客服001(已满)

客服028(未满)

链接合作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97101941

最新优惠
返回顶部